咖啡杯測步驟教學:器具準備、標準與技巧全攻略
杯測(Cupping)是用來評價咖啡豆的一套標準做法:
從研磨、注水到啜吸,每一步都有嚴謹的規範,讓咖啡豆的香氣、風味、酸質與餘韻等面向,可以在相同基準上互相比較。
本文將帶你認識杯測流程、評分項目與標準,深入了解專業杯測如何把關咖啡豆品質。

杯測是什麼?
杯測(Cupping)為評鑑咖啡生豆品質與烘焙表現的方式。
過程簡單:將新鮮咖啡豆研磨成粉、依照特定規範和比例注水浸泡、品嘗咖啡,最後給予評價。
由於咖啡在沖煮過程中,許多細節與變因都會影響最終風味,直接判定咖啡豆品質往往不易。
為了讓評價更準確,需要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沖煮,才能凸顯咖啡豆本身與烘焙的特質。
因此,美國精品咖啡協會(SCAA,現已與歐洲精品咖啡協會合併為「精品咖啡協會 SCA」)制定了一系列杯測規程與標準,
確保除了咖啡豆以外的變因都維持一致,並在統一標準下進行沖煮與品評。
杯測在固定且標準化的條件下進行,評鑑咖啡也有固定的內容。
目前杯測使用的咖啡評價系統主要有兩種,皆由 SCA 發展與維護:
舊版「咖啡杯測表(Coffee Cupping Form)」與近年推出的新版「咖啡價值評估系統(CVA)」。
雖然風味鑑賞本質上是主觀的,不同人對同一杯咖啡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感受,也沒有絕對的好與壞。
但透過統一的評測標準,杯測建立了多個評分項目,包括香氣、風味、餘韻、酸質、一致性等多個面向,讓咖啡豆評比更為客觀。
另外,舊版系統不僅用來鑑定咖啡豆與烘焙品質,其評分機制也常作為判定「精品咖啡(Specialty Coffee)」的基準。
在杯測中獲得 80 分以上的咖啡,通常被認為是精品咖啡,未達 80 分則為一般商業咖啡。
不過,SCA 近年推行的新版 CVA 更強調對咖啡價值的整體評估,不再僅以單一分數作為唯一判定依據。
杯測評分表
舊版咖啡杯測表 Coffee Cupping Form
精品咖啡協會設計的舊版咖啡杯測表評分表中,以不同的面相評估咖啡豆品質,包含乾香/濕香氣、風味、餘韻等。
除了瑕疵以扣分計算外,其他項目以加分累計。各項目分數通常介於 6.00~10.00 之間,以 0.25 分為調整單位;
而一致性、乾淨度、甜感則採每杯 0 或 2 分的計分方式。
不同杯測師可能有各自的評分尺度,但需經校準以提升一致性。
一般參照 SCA 的品質敘述,7 分代表咖啡豆原始風味較突出,而接近 10 分則屬於優秀水準。
* 6:好(Good)
* 7:非常好(Very Good)
* 8:優秀(Excellent)
* 9:傑出(Outstanding)
新版咖啡價值評估表 Coffee Value Assessment
新版的咖啡價值評估表格可以在 SCA 官網下載多國語言的版本,
咖啡豆品質評估以咖啡豆外觀的「物理性評估( Physical Assessment)」、
對咖啡豆表現客觀印象的「描述性評估(Descriptive Assessment)」
與杯測師主觀的「情感性評估(Affective Assessment)」三大面向。
其中描述性評估表(Descriptive Form)中的項目以 0~15 分評分;
情感性評估表(Affective Form)則是以 1~9 分評分;
舊版咖啡杯測表中和風味一起評比的瑕疵,則是改為紀錄於物理性評估表(Physical Form)中。
新版表格核心目的是多元記錄風味特徵與評測者感受,而非追求單一總分。


** 註:以上咖啡價值評估表格擷取自 Specialty Coffee Association(SCA)所提供之公開資源,本文引用僅供說明咖啡杯測與風味評估用途。原始資料與版權資訊請參考 SCA 官方網站:https://sca.coffee/value-assessment
雖然舊版評分表與新版的感官描述評估表(Descriptive Form)在分類與評分方式上有所不同,
但在咖啡風味的評價指標上,兩者仍有多項重疊,包括:
* 乾香氣 Fragrance/濕香氣 Aroma
* 風味 Flavour
* 餘韻 Aftertaste
* 酸質 Acidity
* 甜感 Sweetness
舊版獨有的評分項目:
* 醇厚度 Body
* 一致性 Uniformity
* 平衡 Balance
* 淨度 Clean Cup
* 整體表現 Overall
* 瑕疵 Defects
新版獨有的評分項目:
* 口感 Mouthfeel (舊版「醇厚度 Body」概念的細化與延伸)
下面的段落,我們會介紹杯測中,有哪些評分項目以及各自代表的意義。
杯測評估指標
乾香氣 Fragrance/濕香氣 Aroma
乾香氣(Fragrance)指咖啡粉在尚未浸濕前所散發的氣味,通常於研磨後數分鐘內直接嗅聞乾燥的咖啡粉進行品測;
濕香氣(Aroma)則是咖啡粉與熱水接觸後所釋放的香氣,同樣以嗅聞的方式進行。
風味 Flavour
風味是指咖啡在口中帶來的整體味覺體驗,包括酸、甜、苦等基本味道,以及吞嚥時經由口腔進入鼻腔的氣味(稱為鼻後嗅覺)。
咖啡風味變化繁多,為了讓大家更好判斷和形容風味,SCAA 在 1995 年就推出了第一版《咖啡風味輪》,
讓咖啡豆的風味,例如果香、花香、甜感、堅果味道等,有更明確具體的描述方式。
目前廣泛使用的版本則是 SCA 與世界咖啡研究中心(WCR)於 2016 年合作更新的新版風味輪。
【延伸閱讀】:咖啡風味輪是什麼?咖啡要怎麼描述?
餘韻 Aftertaste
喝下咖啡液後,留存在口腔中的風味與感受,例如甜味、平衡感等,若能帶來愉悅且被廣泛認為是優勢的風味,即屬於良好的餘韻表現。
酸質 Acidity
酸質常被稱為「亮度(Brightness)」,用來評價咖啡中由有機酸所帶來的酸味層次,從清新水果的酸感到一般酸味皆屬其中。
良好的酸質會讓咖啡更有活力與層次感。
醇厚度 Body
醇厚度指咖啡在口中的「觸感」,如重量感與質地,從輕盈到厚重皆有。
評分時通常會觀察醇厚度與其他風味是否相互契合。
一致性 Uniformity
為了檢驗咖啡品質的一致性,每個樣品至少準備 5 杯,逐杯評估是否一致。
若差異過大,則會影響一致性的評分。
平衡 Balance
平衡指風味、餘韻、酸質與醇厚度等要素之間能否相互協調,呈現和諧一致的口感。
淨度 Clean Cup
淨度指咖啡從喝下第一口咖啡到品味口中餘韻的過程裡,是否出現與咖啡風味不符的雜質味,如腐敗、土味、藥碘味、橡膠或強烈澀感等。
甜味 Sweetness
源自天然糖類與烘焙反應產物的自然甜感,可中和酸與苦,使咖啡風味更為豐富、立體。
整體表現 Overall
整合香氣、風味、餘韻、酸質、醇厚度、平衡與淨度等面向,給予咖啡全面性的感官評價。
瑕疵 Defects
舊版咖啡杯測表將瑕疵分為兩類:
* Taint(輕微缺陷):扣 2 分,通常出現在香氣或風味中,帶來輕度不佳感受。
* Fault(嚴重缺陷):扣 4 分,會造成強烈負面影響,甚至有讓咖啡難以下嚥的可能。
口感 Mouthfeel
新版使用「口感(Mouthfeel)」一詞描述咖啡的觸感,取代舊版描述厚薄和重量感的「醇厚度(Body)」,
但口感所包含的咖啡觸覺印象更加廣泛。除了厚薄與重量感以外,多品測了咖啡的稠度、滑順度、顆粒感等等,表達也更精準。
杯測分數
舊版咖啡杯測表中不同評分項目互相加總之後,就可以得到一個咖啡豆的總分。
超過 80 分,就會被稱為「精品咖啡(Speciality Coffee)」。但精品咖啡之中,又可以因為分數細分成不同的等級。
|
分數 |
備註 | |
| 精品咖啡 | 90~100 | 傑出(Outstanding) |
| 85~89.99 | 優秀(Excellent) | |
| 80~84.99 | 非常好(Very Good) | |
| 商業咖啡 | 60~79 | - |
杯測標準
杯測為了盡量客觀和一致,需要以特定的方式準備與沖煮。
SCA 因此制定了杯測標準,涵蓋咖啡粉與水的比例、研磨顆粒粗細、水溫、水質以及浸泡時間等面向。
粉水比
杯測時,咖啡粉與水的比例依 SCA 標準為每 150 毫升水搭配 8.25 克咖啡粉,相當於約 1:18 的比例。
【延伸閱讀】:粉水比 vs 粉液比:沖煮咖啡水量重要嗎?
咖啡粉顆粒
在杯測前將咖啡豆研磨成粉,以確保咖啡粉的一致性和最佳萃取效果。
研磨顆粒的粗細方面,SCA 有明確規範:70–75% 的顆粒需符合美規 20 號篩網(孔徑約 850 微米);此研磨度略粗於一般濾紙手沖設定。
【延伸閱讀】:咖啡粉粗細重要嗎?4 種顆粒大小與適合沖煮方式介紹
水溫
注水時的水溫依 SCA 規範為約 93°C。
【延伸閱讀】:泡咖啡溫度怎麼選?水溫對咖啡有什麼影響?
水質
杯測所用的水應該潔淨、無色無味,但避免使用蒸餾水或純淨水,以免影響咖啡萃取的效果。
下為 SCA 建議杯測的水質標準:
* 氯(Chlorine):不含氯
* 鈣硬度(Calcium Hardness):50~175 ppm CaCO₃
* 碳酸鈣鹼度(CaCO₃ Alkalinity):約 40~70 ppm CaCO₃
* 酸鹼值(pH):6~8
浸泡時間
咖啡粉與熱水的浸泡時間約 3~5 分鐘。
杯測步驟
1. 研磨咖啡豆
將不同批的咖啡豆分開研磨,並在研磨後立即進行乾香氣評估,再於 15 分鐘內完成注水。
磨豆前,須先確認磨豆機中無前次磨粉殘留,以免影響杯測的結果。
2. 乾香氣品測
將研磨成粉的咖啡倒入杯中,直接從咖啡杯中嗅聞乾燥的咖啡粉,注意有無特殊風味,可以參考風味輪中的說明。
3. 注水
使用 93°C 的熱水注入裝有咖啡粉的杯中,水量依照杯測標準建議比例(如每杯 8.25 克咖啡粉對 150 毫升熱水),均勻注入但不攪拌。
注水後立即開始計時,約 4 分鐘後進行破渣聞香。
4. 破渣
破渣指以湯匙輕輕攪動咖啡,將表面的咖啡渣推開釋放香氣。由於杯測沒有使用濾杯和濾紙,咖啡粉會在表面形成一層咖啡渣。
SCA 建議杯測時,注水 3–5 分鐘後以湯匙輕輕撥動三下,將咖啡渣推開(即破渣),並聞濕香;
接著並用兩隻湯匙撈除表面帶有油脂的咖啡渣,再進入啜吸階段。
在此階段,可以進行濕香氣評測,同樣可利用風味輪中的描述輔助。
5. 啜吸
以湯匙啜吸時,用嘴唇接觸咖啡液,但讓咖啡與齒間保留縫隙,並大力吸氣使咖啡霧化,感受在口腔中均勻分佈的細膩咖啡風味。
通常會先等咖啡溫度降至 70°C 左右(注水後約 8–10 分鐘)再開始第一次啜吸品測咖啡飲品品質。
也可以在持續等待咖啡溫度下降更多後,進行中溫(約 38°C)與低溫啜吸(約 21°C),觀察咖啡風味在不同溫度下的變化與穩定性。
杯測器具
磨豆機
同一批咖啡豆通常需要多次杯測,若同時進行多批樣品,研磨量會相當龐大。
此外,杯測程序要求在研磨後 15 分鐘內完成乾香氣品測與注水,因此建議準備多台磨豆機,或選擇能快速研磨、易於清潔,且不易因過熱而影響咖啡品質的磨豆設備。
計時器
標準化的杯測過程中,許多階段都需嚴格控制時間,例如從研磨到開始注水的間隔、以及咖啡粉浸泡熱水的時間。計時器能確保這些環節的精準度。
咖啡杯
用來盛裝咖啡粉與熱水的容器,一般容量在 150–180 毫升、杯口直徑在 75~90 公釐之間的杯測碗或馬克杯,清潔乾淨即可。
建議在同一次杯測中使用大小、形狀、容量與製造商皆相同的馬克杯,以減少影響咖啡風味的變因。
湯匙
用於破渣、撈渣及啜吸時使用。建議至少準備 3 支破渣湯匙。
秤
為確保每次杯測符合標準的粉水比例,建議使用精準至 0.1 克的電子秤,確保每杯樣品的一致性。
注水壺
杯測使用的注水壺應能穩定出水,方便快速均勻地將熱水注入多杯咖啡樣品中。
Femobook 電動磨豆機:完美杯測的秘密武器
杯測在將熱水注入咖啡粉之前就已展開,想要精準掌握咖啡品質,每一次研磨都必須嚴謹對待。
Femobook 磨豆機 A68 電動磨豆機配備 68mm 大刀盤與低轉速設計,在研磨過程中避免因過熱而影響咖啡豆品質。
研磨設定細緻,顆粒刻度範圍廣,每格最小可調至 0.008 mm,能精確研磨出適合杯測的理想顆粒大小。
Femobook 更同時兼顧使用者體驗,獨特的 「磁吸快拆組裝」、「拆裝免校正」、「研磨直落粉」設計,減少殘粉,也讓清潔與保養更加簡便。
且機身外型輕巧如家用磨豆機,卻具備專業等級的水準,絕對是杯測的得力助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