咖啡萃取的原理是什麼?如何沖煮自己喜歡的咖啡

一杯咖啡出現在我們面前,需要經過多道程序:咖啡果實採收、處理、咖啡豆烘焙、研磨和萃取。每一個步驟都對最終的風味產生關鍵影響,而其中,萃取是最後一道環節,也至關重要。

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咖啡萃取過程、背後的原理,以及有什麼因素會影響咖啡萃取。

 


咖啡萃取是什麼?

咖啡萃取是指將咖啡粉中的可溶性風味成分透過液體,轉移出來的過程。由於水無色無味、且具有極佳的溶解能力,水分子能夠與多數風味物質作用,因此成為最常用的萃取介質。


在咖啡萃取的過程中,水和咖啡粉接觸,將其中可溶解的風味物質釋放出來,形成具有香味與風味的飲品。那究竟有哪些物質從咖啡粉中,釋放了出來呢?


咖啡粉在萃取過程中會釋放出咖啡因、有機酸(如檸檬酸、奎寧酸、蘋果酸)、揮發性芳香分子、油脂、可溶性糖分、多酚類化合物等,這些成分共同構成咖啡的風味、口感與香氣特徵。雖然水具有優異的溶解能力,但仍有部分物質無法被溶出,例如纖維素與部分高分子物質,通常會保留在咖啡渣中,不會進入最終的咖啡液。


咖啡粉中的成分會受到品種、栽種環境、處理方式、烘焙程度等多種因素的影響,進而改變其成分的組成或含量。在咖啡萃取的過程中,風味物質的釋放會受到水溫、時間、研磨粗細等許多因素共同影響。

 

在咖啡萃取的不同階段,溶解出的物質比例會有所不同,也因此風味呈現會隨之變化。前段以酸質與揮發性芳香分子為主;中段則逐漸釋放更多能帶來圓潤感與平衡感的物質,讓口感更完整;後段則開始釋放較高比例的苦味與澀味成分。

 


咖啡萃取如何影響咖啡風味

一杯咖啡的風味與生豆品質、烘焙技術密切相關,也受到萃取率與濃度的影響。萃取率是指咖啡粉中風味物質溶解到水中的比例,而濃度則是咖啡飲品中水與風味物質的比例。


先從萃取率談起,咖啡粉中的風味物質不會完全溶解到水中,萃取的程度會直接影響咖啡的香氣和風味。


水與咖啡粉的接觸過程會因多種因素而影響溶解物質的速度。

例如,若水與咖啡粉接觸時間不足、水溫過低或咖啡粉較粗,都可能導致酸類、油脂、糖分的溶解不足,進而造成「萃取不足」的情況。相對地,若咖啡與水接觸時間過長、水溫過高或咖啡粉較細,則可能導致苦味與澀感增強,變成「萃取過度」。


一般來說,萃取不足的咖啡風味可能呈現明顯的酸感,整體較為單薄、帶有水感;而萃取過度則容易使苦味與澀感加重,香氣變得不明顯,尾韻不夠乾淨,整體風味失去平衡。但萃取不足和萃取過度只是形容咖啡風味,並非好壞的絕對標準,而且每個人對於咖啡的喜好也有所不同。


另一方面,咖啡飲品中的水與風味物質的比率,也會影響濃度,從而改變風味。即使溶解了大量風味物質,若水的用量較多,最終咖啡飲品的濃郁度仍然可能較低。本文主要探討的是萃取與萃取率的關係,想進一步了解咖啡濃度與萃取率,可參考美國精品咖啡協會(SCA)所提出的《金杯理論》(Golden Cup Standard)

 


如何控制咖啡萃取


咖啡萃取過程本質上是水與咖啡粉接觸的過程。咖啡粉與水的接觸面積、時間、水分子與咖啡粉之間的流動程度,以及水質,都是影響萃取的關鍵因素。大原則是:


* 接觸面積越大(例如研磨越細),風味物質越容易被溶解

* 接觸時間越長,溶解的風味物質也會更多

* 水溫越高,水分子的運動速度越快,物質的溶解速度也會更快

* 攪拌過程也有助於增加水分子與咖啡粉的互動,進而提高風味物質的溶解度

* 水質同樣影響最終的萃取效果與風味表現


掌握這些基本原則後,我們來看看在沖煮咖啡時,哪些因素會影響咖啡萃取的效果。


咖啡萃取影響因素:咖啡粉粗細

咖啡粉的粗細會影響沖煮過程中水與咖啡粉的接觸面積。顆粒較粗時,接觸面積較小,水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有效溶解風味物質;反之,顆粒較細時,接觸面積較大,萃取所需的時間會縮短。


延伸閱讀:咖啡粉粗細重要嗎?4 種顆粒大小與適合沖煮方式介紹


咖啡萃取影響因素:沖煮方式

不同的沖煮方式和器具對萃取過程有不同影響。每種方法都有其特點,影響咖啡粉與水接觸的時間和方式。

* 過濾式:
將咖啡粉放在濾紙與濾杯上,再以熱水澆淋咖啡粉,萃取出來的咖啡即時從濾紙和濾杯中流出。水與咖啡粉的接觸時間、水流穩定性與擾動程度等,皆會影響萃取效果。手沖、滴濾的煮法就屬於過濾式。

* 浸泡式:
將咖啡粉直接浸泡於水中,水分子和咖啡粉中的風味物質有較長接觸時間,常見的例子有法式壓濾壺、愛樂壓、冷萃咖啡。

* 加壓式:
透過壓力將熱水強力推進咖啡粉層,使水在短時間內均勻且快速地穿透咖啡粉,提升萃取效率。義式咖啡機和摩卡壺同屬於加壓式的咖啡沖煮方法。

* 煮沸式:
將咖啡粉與水一同加熱至沸點,咖啡粉與水接觸的時間較長,土耳其壺即是一個範例。

* 其他方式:
以虹吸壺為例,利用加熱產生蒸氣壓力,並透過冷卻後的真空效應,使水與咖啡粉的接觸時間與流動方式產生變化,進而影響萃取結果。


咖啡萃取影響因素:沖煮技巧

除了沖煮方式及器具的不同以外,在沖煮的時候,使用特定方式或技巧,也會影響咖啡萃取的結果。

* 咖啡粉分布:
沖煮前確保咖啡粉在濾杯或容器中分布均勻,有助於熱水均勻穿透咖啡層,避免產生局部過度或不足萃取,提升整體風味的一致性與平衡感。

* 預浸/悶蒸:
在正式注水或加壓萃取前,先以少量熱水濕潤咖啡粉並靜置片刻,有助於排出咖啡粉中的二氧化碳,避免干擾水流或壓力,促進後續萃取均勻穩定。

* 擾流:
透過調整注水方式(如繞圈、水柱高度或水流速率)來製造適度的擾動,能增強咖啡粉與水的接觸效率。這技巧常用於手沖等注水式沖煮法,但應依沖煮器具與技術掌握適度平衡。

* 攪拌:
在沖煮過程中,適度攪拌可促進水與咖啡粉充分接觸,提升萃取效率,常見於法壓壺、愛樂壓等浸泡式方法(非必要)。但過度攪拌可能導致過萃與風味失衡,建議依配方設計與個人喜好斟酌使用。
 

咖啡萃取影響因素:水溫與水質

水的溫度,也對咖啡萃取有影響。水溫度越高,內含的熱能也就越高,增加水分子與咖啡粉間運動的速度,萃取速度也就比較快。冷萃咖啡利用長時間的低溫萃取,帶出不同風味。


延伸閱讀:泡咖啡溫度怎麼選?水溫對咖啡有什麼影響?


除了溫度以外,水本身含有礦物質和化合物,也會影響萃取出來的咖啡風味。例如,適量的鈣、鎂離子能提升萃取效率,使酸質更明亮,甜感與香氣更為突出。然而,若礦物質含量過高,會導致萃取比例失衡,掩蓋本應有的風味細節;相對地,若礦物質過低,則會使咖啡偏酸、單薄,缺乏层次與平衡感。


咖啡萃取影響因素:萃取時間

時間對於咖啡萃取的影響較直觀:咖啡粉和水接觸的時間越長,越可以萃取出風味物質;和水接觸的時間越短,則可以萃取出的物質越少。


咖啡萃取影響因素:咖啡豆烘焙程度

咖啡豆依照烘焙時間長短,可粗略分為淺焙、中焙和深焙咖啡三種烘焙程度,烘焙時間由少至多。因為淺焙咖啡烘烤時間短,豆子受到熱能影響較少,內部結構相對緊密,釋放咖啡中的風味物質所需的萃取時間較長。反之,深焙咖啡經過長時間烘烤,豆子細胞結構已被破壞,可以較容易溶出咖啡的特殊風味物質,但也更易過度萃取產生苦澀感,沖煮時應留意參數調整。


延伸閱讀:什麼是烘豆?深入了解咖啡烘焙的原理、步驟與風味影響


掌握以上幾個因素,互相搭配,就可以進行實驗,煮出自己喜歡的口味喔。例如,採用滴濾沖煮時,若接觸時間較短,適度提高水溫有助於提升萃取效率,減少萃取不足的風險。

 


Femobook 電動磨豆機


若想更精確控制咖啡粉的粗細與研磨均勻度,進而提升咖啡萃取的穩定性與風味一致性,選擇一款研磨穩定性高的磨豆機就格外重要。

Femobook A68 電動磨豆機採用錐刀設計,300+ 段高解析度的刻度調整,能精確對應義式濃縮、手沖、法壓與冷萃等沖煮方式,讓使用者依照豆種與個人口味偏好,細緻微調,探索理想風味。還具有快拆與組裝便利的特性,讓你輕鬆清潔磨豆機。

刻度範圍多元,採用不鏽鋼珠定位,有效減少位移,拆裝重組後,又無需重新校正刀盤,讓研磨效果保持一致。而且 Femobook 的短粉道,把機器中出現殘粉的機會降到最低,完整保持每一杯咖啡的最佳風味。


Femobook 電動磨豆機從輕便的 A4 系列,到居家實用的 A5,再到專業級的 A68,全面涵蓋各種使用場景,無論戶外、家中或商業空間,都有最適合你的選擇,無論在哪都可以享受高品質咖啡。
 

已加入購物車
已更新購物車
網路異常,請重新整理